标题:我们真的是三十年超越了西方三百年吗?揭开“中国速度”背后的真相
你或许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我们用短短三四十年,干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事。听起来像神话,却又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。中国GDP一骑绝尘、基建狂魔横扫全球,生活好了,城市变美了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真的是我们创造了奇迹,还是“抄作业”抄得又快又好?这个自信满满的说法背后,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?我们真的走在世界最前面,还是其实踩着别人的肩膀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扒开“超越西方三百年”的神话,看看中国速度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别看手机支付、共享单车、地铁安检这套操作很酷,其实早已经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“试水”过一茬。我们这边大小城市能一天用上,是因为技术和流程“买来就能用”,不需要几十年自己蹚坑。往根上说,咱这是“后发优势”。这就像写作业,老师把答案拍黑板上,我们只要照着抄一遍,不出错就能得高分。但问题来了,这张卷子要是换了新题型,咱自己能行吗?
大家的日常体验是,生活确实比过去方便了许多,老人出门都玩微信了。可不少人也问:“我们啥时候能发明自己的iPhone?什么时候诺贝尔科学奖里有我们名字?”外国网友打趣:“中国的高铁太快,苹果手机还得买进口。”——这种说法有点挖苦,但也挺实在。这就像赶公交,前面的人花两小时迷路,后面的人看着导航20分钟就到了,不能说后面的人路更熟,只是学得快罢了。
表面看中国的成就已经让全世界瞩目,大家感受到的变化也是真实可感的。但冷静下来细看,不难发现很多制度和技术,我们都是“引进、仿造、完善”而来。法律制度、科技标准、专利体系,几乎全是“拿来主义”,借鉴西方现成的模型。就拿法律来说,法院、检察院、律师这些制度都是“外来的和尚念经”。平时电视上看到的辩护、申诉,也都能找到国外类似的版本。别的领域也是一样:快餐店模式学美国,地铁安全标准跟着日本走,互联网玩法也是硅谷先探路。你会发现,世界先进水平莽出了条跑道,中国选了条更快的小路,抄了门道、不走弯路。
事实是,世界历史上,有数不清的文明都是在“模仿-创新-再颠覆”的轮回里成长的。只不过,中国过去两千年习惯以自家为中心,闭关自守时间太长,一旦打开大门就像猛补课的学生,暂时还没搬出自己最拿手的绝活。但外面看起来,似乎一切都很平静,发展得风生水起,可历史积压的问题并没彻底解决。
反转出现了。大家都以为“照搬”可以帮我们一路跳过障碍,结果突然发现,靠“买技术”和“抄流程”能吃几年红利,当时代又变了风口时,没有独立的话语权迟早会遇到瓶颈。最典型的是,信息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现在卡住了脖子。比如芯片、自主操作系统、核心算法这些东西,国外开始卡中国的脖子,不卖你、断供你,才明白光靠模仿救不了急。大家眼看着华为芯片事件,才恍然大悟:什么叫“底层创新”——人家垄断你最关键的芯片技术,你再有钱都造不出来。
更头疼的是,网上常见的“中国模式天下无敌论”让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,反倒盖住了真正的问题。每次“卡脖子”事件发生,总有一堆“我们一定能超越”的豪言壮语,却少有人愿意直面“创新能力不足”的现实。企业家担心被打压,学者害怕发声,创新氛围反而变得谨小慎微。各方分歧越来越深,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,似乎踏实搞研发的声音越来越弱。而外部环境处处掣肘,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出新的难题。
直接说句大实话:把三十年“超越”说成神话没啥用,不解决根本问题,就是空中楼阁。我们厌倦了“填鸭式自信”,但也别自暴自弃。说真的,满世界吹“我们什么都领先”,还自夸“用三十年踩着世界肩膀到达巅峰”,这不是高明,是“自己骗自己”。模仿不可耻,吃老本危险,病根一直埋里头,越是不承认漏洞,越容易摔倒。
